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名言吧 > 观后感 > 正文

一席垃圾里的哲学观后感七篇整理

时间:2017-02-23 18:06:33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

垃圾观后感1

看了《垃圾分类》纪实片,我深深地被里面的情节打动了,一个个情节映入我眼帘。

先是一个大的垃圾吊钩,只见里面的垃圾堆积如山,而且一吊就是九吨,而不是零点五吨。两个装垃圾的坑都快装满了。杭州每天都要生产几亿垃圾,你想一想,这是多大的产量啊!我觉得我们得少制造点垃圾。

接着有两个人体验给垃圾分类。我看见里面的阿姨很辛苦,一天都不能休息,我觉得我们就得垃圾分类,这样可以让阿姨们轻松一点。

然后我看见一个垃圾过滤员在给四个人倒水喝。我很疑惑,为什么要给他们四个人倒水喝呢?后来我才知道,这瓶水是垃圾过滤而来的。我这次可算是长见识了,原来垃圾还能变成纯净的水啊!不过,如果没有证据,我也不会相信的。

最后,有两个人在体验倒垃圾。有个人很好奇,上去看了看到底在倒什么垃圾,结果呢,是一箱剩余的饭菜。这些饭菜都是从我们剩余的一口两口开始的,你在做这些事情时,背后就会有人为你付出,我觉得我们就应该从我做起,做一个粒粒皆辛苦的好孩子。

垃圾观后感2

当看完《垃圾围城》我的心真的被深深震撼了。原来我们每天产生的大量垃圾都需要靠一群可怜的人儿人工分拣,他们在臭气中,在没有任何安全防护的保障下与垃圾为邻,以此为生;原来在我们所不知的也不愿知道的城市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垃圾以简单的方式填满在地下,影响着土壤,影响着大气,影响着水体,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另一种形式回到我们的生活;原来那一个个大坑在几年内就会被填满然后我们的垃圾就需要另辟蹊径,几年后,几十年后,我们的垃圾又要怎样处理,我们的生活又将怎样,难以想象;原来我们的首都北京,由于大量的垃圾产生,由于简单的填埋处理,它已经在被周边三百多个垃圾填埋场包围,俨然成了“垃圾围城”,有些人戏称北京七环,但远不止的是,全国约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围城。

但是,就是面对这么残酷的`局势,我们还在肆意妄为着,忽略着,漠视着。这里有这样一组数据,2012年北京每天产生垃圾1.83万吨,每年增长8%,而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能力,目前仅为1.041万吨,缺口高达8000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再过四、五年,北京市将无地可埋垃圾。我们又怎曾想过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中的中国,背后有着这么不为人知的一面。那个已经被垃圾包围的北京,那个面临着严峻资源问题的发展中的中国,是否应该早日觉醒。

为什么会造成垃圾围城?我更想把主要原因归结在:

一、城市管理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体现在垃圾处理机制的滞后,垃圾处理手段的落后;

二、公民环保意识落后;

三、执法环境差,惩处不力。

现在的中国填埋仍然是消纳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渠道,垃圾处理行业整体仍处于无害化处理的初级阶段。进行集中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的比例分别为77%、18%和5%;在日本,焚烧处理量占垃圾总产生量的75%以上,直接填埋的生活垃圾不足总产生量的3%;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可回收物质约占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20%~50%。

从2000年开始全国多个大城市开始垃圾分类试点,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还在搞试点,垃圾分类的效果始终不那么明显,分类垃圾桶形同摆设。因此,公民的环保意识,垃圾意识应该进一步提升,认识到垃圾分类回收是对垃圾处置的重要环节,把有用的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其余的垃圾也可以根据其不同性质进行相应的处理,不仅减少垃圾的处置量,还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能源。

在中国对于环境问题,执法力度是“温柔”的。大型企业对于环境污染的处罚往往对于他们是微不足道的,让他们意识不到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公民,更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只是那些所谓的“义务”。而在那些对 环境问题重视的国家,公民对于环境是由责任的。他们的惩罚严厉,监管到位,甚至设有环境警察。这也让他们的公民做到了垃圾分类,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并且早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

其实,对于垃圾分类这个步骤,我认为对象的选取很重要。以全国的高校,中小学,事业单位,企业作为试点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些地方的学习、工作的人们,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人物。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2000年我们从孩子们抓起,今天的他们也已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遍布于社会的各个岗位,也许我们的生活早已经不相同。有什么比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更加重要呢。在欧洲一些国家,学龄前的儿童就已经接受了有关垃圾分类的教育,从小就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其次,在事业单位及企业实行垃圾分类是可行的,在企业、机关,人们的受约束性强,责任心强,接受速度也更快。那些高危的工业垃圾得到妥善处理的同时,员工在工作时间也对办公垃圾,厨余垃圾等处理方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将其带入生活中。当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有了相应的行动,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周边人群,使人们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增强。

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我们为何不利用高科技来宣传我们相应的政策。在广场液晶屏、在电视上我们都可以播放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片,告诉我们现在面对的“垃圾围城”的现状,不要怕引起社会的恐慌,只有真正的意识到了压迫、威胁,才更有利于责任感的生成。对于垃圾分类的具体知识,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教给大众。而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的设施的建设也应该同步进行,并不是有两个垃圾分类垃圾桶就可以了,适当的醒目的标牌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开始阶段,更是可以召集志愿者,接受培训,在公共场合的垃圾箱旁帮助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小区进行宣讲,我想至少作为环保专业的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很乐意去做的,我们比其他人更加想看到人们对于环境保护越发的重视,看到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

有位名人说,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我在无数次的亲身体验之后,不得不佩服这位哲人的先见之明是多么精准。人可以超越一切,却无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丽心灵》之后,在体验了约翰·纳什博士痛苦而伟大的人生境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人的精神和毅力是万能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位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精神分-裂症科学家便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世上的最高胜利!他无比坚韧而美丽的心灵,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不动摇的丰碑。

范例二:

仿佛从古到今就是有那么一种聪明绝顶的家伙,他们的特点就是不会生活。他们有的人只会煮手表,有的人放荡酒嗣终死于江心,有的人生活过于不检点导致英年早逝,有的人喜欢把好好的美女虐待的生不若死。。。另一方面这个社会对待这种天才的态度也是各种各样。我们看到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主要表达对其才智的仰慕之情,比如“阿玛迪斯”中对莫扎特的盛赞以及“鹅毛笔”中对撒德伯爵的标榜。但“美丽心灵”并不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甚至可以看成导演对那些只有“大脑”没有“心灵”的天才的

不妨对比一下John Nash的曾经和后来。曾经的Nash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在学术上他总以为自己是天才,甚至要求老板请爱因斯坦来倾听自己的学术观点,对大部分人瞧不起,讲课潦草,为了显示自己多牛还把教科书扔到了垃圾筒里。。。后来的Nash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再胡思乱想,乖乖的在图书馆看书,老老实实的为同学们讲课。。。这个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只有勤奋塌实的人才能有所成就吗?差远了,这个不是孔子讲的故事,恰恰相反,其实John Nash的学术颠峰正是他一生中最最轻狂的时候——让他拿到诺贝尔奖的不是其后来踏踏实实的工作,而是他20岁左右处于极端自负的时候在博弈论上的成果。因此,最后Nash获得学术各界认可的那一段非常值得我们思索。从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导演也巧妙的借用大众对Nash头脑的肯定来肯定Nash的心灵,来赞美他学会了生活。

因此“美丽心灵”不是“阿玛迪斯”那样充斥着对天才称颂的赞歌,仅仅是讲述一个和有关生活的故事——一个真正的天才在他天分没有涉及到的领域缓慢的成长。

也许大部分人非常同情Nash夫人,说她可怜,说她为Nash付出了太多,从而认为“美丽心灵”这四个字其实说得是Nash夫人,这个虽然说不上是一派胡言,但却也是对此电影一知半解之下得到的较为浅层次的结论。大多数人没有看出来John Nash自己付出了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拒绝承认曾经最最亲密的朋友,他放弃了自己的狂傲,他放弃了自己某些生理功能。。。但这些都不是对他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其实作为一个科学家,Nash放弃的东西当中最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研究兴趣:细心的人们都注意到了Princeton

也许当Nash第一次在大厅里看到那位桌子上放满水笔的科学家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达到了他的水平,不过虽然Nash的头脑达到了,他的心灵却不值得受到如此的赞誉。因此虽然很难讲John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作风他会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因为已经发疯了),但是我相信导演也非常承认用完美的大脑换取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值得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美丽心灵”和“心灵捕手”倒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后者中的Damon放弃了虚荣去寻找自己的最爱而前者放弃了自己的最爱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先做人,后做学术。”这句话说的很好,但是总有人曲解它的意思,例如“品行不端就做不好学术”等等,这种解释岂不是完全否定了马奎斯撒德和莫扎特在他们各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吗?因此它不是对孔子学说中迂腐部分的继承就是对天才的妒忌。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你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天才,所以不要让你的艺术和哲学遮掩住你的人性。

因此,如果你也是个天才,你也在20岁的时候惊喜的发现自己已经登上了科学的颠峰,但是没有人去欣赏你的理论反而都认为你在发疯,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去倒杯热茶,写篇影评,浇浇花,灌灌水,然后一边继续从事研究一边默默得等待几十年后你的天分得到学术界得认可。

这就是生活……

范例三:

爱是永恒存在着,只它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唯一相同的是真爱的力量无穷。

看完《美丽心灵》,我更加坚定这种想法。纳什,这个享誉全球的诺贝尔物理学 奖得主,如果没有妻子的真爱在背后支撑着他,他是不会走向成功的殿堂

影片中特别令我感动的镜头此时仍在我的脑海中晃动着,久久挥之不去。

当纳什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复发时,当妻子艾丽西亚要决定是否让纳什重回医院时,艾丽西亚颤抖地拿起纳什的手贴在他的脸上,再贴在自己的脸上,“你知道什么是真实吗?这儿,还有这儿。”然后把纳什的手放在自己的心口,“还有这个,他们都是真实的。”她相信纳什的心可以感受到她真挚的爱,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真爱,也相信这份爱有足够的力量帮助纳什战胜幻觉,重新正视迷失的自我……

在爱的鼓励与支撑下,纳什勇敢的正视自己那只能好转但无法治愈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1994年的诺贝尔颁奖晚会上,他更道出了肺腑之言:“我几乎不相信数据、逻辑、理性,但我一直在追求。我问自己什么是立即逻辑,谁定义了理性,我的问题让我在物理世界里旋转。我不经意有了发现,但在我的生命之中最重要的是拥有了一生的爱,那就是因为你,你是我所有的动力……” 妻子艾丽西亚的视线模糊了,两人相视而笑,沉浸在幸福的光芒中。

《楚门的世界》作为一个时代性的操纵隐喻,不仅讲述了真实和虚假的边界问题,更重要的则是提醒我们走出时代的骗局,走近我们的心灵,在一种顽强的反思中,保有一份不那么时髦的自由。

楚门的世界哲学

时常会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即便我不是个很好的思考者。我很希望自己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可大人总对我说:不行!他们总希望我的写字桌能一尘不染,我的书要摆放整齐,被子要折好放在枕头边上,吃饭手不能放在桌子下。他们要我放假的时间只能固定在写字桌前做无尽的作业看无尽的习题。他们要我远离小说远离音乐远离篮球远离我感兴趣的一切。他们不希望我有过分亲密的朋友即便对方不是女孩。总而言之,他们希望我能心无杂念能按照他们所设定的轨迹驶向某某大学。

就像那个楚门。

楚门是某个小镇的保险推销员,生活安定平稳没有任何波澜。就像个普通人那样生活着。

可是他做梦都不会想到,他平静的生活却被全球几十亿人一直窥看着!

原来从楚门诞生的那亿刻,他便成为了一部肥皂剧的男主角,这部肥皂剧就叫做《楚门的世界》。

这个时代的观众早已厌倦了单调剧情的电视剧。于是,电视台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小镇布景,将一个男孩真实的生老病死作为肥皂剧的内容,向全球观众播放。

于是,楚门的一举一动,都感动着几十亿人。他每天所面对的人—母亲,妻子,朋友,客户,邻居,乞丐。。。。。每一个人,都是训练有素的演员。就在这样的生活中,楚门像只困兽般快乐满足地生活着。

可是一个狭小的缝隙撼动了整个世界。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原本早在十年前去世的“父亲”演员,又被安排成了一位乞丐,且不巧被楚门撞个正着。虽然紧接着的“意外”很快让这位乞丐不见踪影,但细微的轻风吹起了楚门内心的整个波澜。

楚门开始怀疑并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他发现妻子在吃饭时总会说“××牌餐具制作精美,价格公道”,“××牌乳酪口感级佳,老少皆宜”,他发现每天在街上的某时某刻某秒都会有同一人经过同一辆车驶过。

于是,当楚门故意打破自己的生活规律时,他不愿看见却真实的一幕就这样血淋淋地呈现在他眼前—整整二十几年的生活就这样赤裸裸地生活在几十亿人眼皮底下!楚门的世界只是一个庞大的骗局!

在极度的震怒之后,楚门毅然决然地乘上了桅杆帆船—他要离开这里,这个可怖虚假的世界。

但电视台不会轻易放他走。通过卫星气象控制系统,楚门所驶的人工海面刮起了巨风掀起了巨浪。当我看到帆船摇晃着即将翻倒时,当我看到楚门指着无际的天空高喊“我不会放弃,我要出去”时,我的内心一阵抽搐。我不明白此刻自己的心情,是振奋,是鼓励,但更多的是刺痛。当抗争显得那样无能为力时,迸发出的力量带给人的,只能是无奈的叹息。

但电视台最终妥协了,因为人性的不忍。天气回归了晴朗,海面回归了平静。

正当楚门充满信心带着微笑眺望无垠的海面时,帆船突然因为撞击莫名地搁浅了—原来所谓的海面只是一面漆着大海景象的墙,一面坚硬的,巨大的墙。

看到楚门疯狂摸索那面墙,然后绝望哭泣的时候,我更愿意将这幅景象理解为结局(而不是之后为了讨巧观众的圆满)。我希望连同我的心一齐黑掉的,还有银幕。

这部电影的主题原是揭露窥探个人生活的名人的痛苦,但之于我却有着强大的共鸣。并不是我是个名人生活遭人侵扰。而是我更愿意将这部影片理解为“被支配的命运”而不是“被窥探的命运”。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楚门一样19年的生活被人支配着。就像某个亘古不变的方程式紧紧禁咒着。麻木、规律、充满死亡气息般地生活着。而那些在我看来可以去做,应该要做,值得去做的事情却被别人无情地无理地判定为有罪。我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声音,因为其后果是我无法承担的。而真正无法承担的,只是那些人强压的罪名。

我感觉自己的年华正在悄无声息的、惨烈的死亡,但却只是如同一杯热开水到冷开水的死亡过程。可我却还要强迫自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才是属于我的.生活。

我想要做真正的Ture man,真实的自己,那个已经越过高墙的楚门。但即便此刻大门敞开着让我通过,我想自己也已经丧失跨越的能力与勇气。

何况楚门,也在绝望的哭泣。

顺带一提的是,楚门的饰演者竟然是那个靠夸张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在好莱坞引领票房的金凯瑞。而金凯瑞饰演楚门也是为了摆脱喜剧之王的光环,成为一名实力派演员。他也想跨越那面看似一望无际海阔天空的墙。

那一刻,我们是如此的相像。

因为,我们其实都是楚门。

楚门的世界哲学观后感二: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楚门的人,自从出生便进入了一部24小时全世界直播真人show的拍摄。全世界的所有人都见证了楚门的出生,成长,以至于楚门第一次走路,第一次掉牙......他出生在了一个叫桃源岛的地方。那里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世界,相当于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里面的日出,日落,刮风,下雨,全部都是由人控制的。而除了楚门,岛上所有的人都是是知情的演员,一切都是由岛上所看到的月亮,也就是导播室(导演和工作人员所在的地方)所控制的。不幸的是,我们的楚门从小就想成为一个航海家,想看看岛外面的世界(尤其是地球的另一边——斐济)。他的老师,也就是演员之一,说道:“得了吧小家伙,这个地球已经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你去探险了。”通过演员老师来毁灭楚门的理想还不说。导演用了更毒的一招:在楚门10岁时,故意让他的爸爸“死”于海上的一场风暴之中,从而让楚门对海产生了一种莫大的恐惧感。这样楚门便打消了对外面世界探索的念头。

这样楚门在全世界人的目光以及导演的安排下生活了30多年。直到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以为流浪汉很像自己的“父亲”。(其实是演员安排的漏洞)刚准备和他说话,他父亲就被两个路人强行推上了公交车,随后公交车就是一路狂奔,当然楚门不会放弃。可是他周围的车,路人都像是在故意阻止他的样子。楚门开始产生了疑问。他于是想起了自己初恋女友和他说过的话。(具体是什么我忘记了,大体是告诉楚门他周围的人都在演戏,不过这位美女还没有说清楚就被导演派去的人强行带走了。)楚门开始观察自己的生活,发现一切的一切都是假的,真的有人在控制他的生活。他想干的事只要是有走出桃源岛的念头,便会得到不要出去的提示,或是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阻挠。终于有一天,楚门自己在心里精心策划。想出了一个逃跑的方案。当导演发现楚门早已失去踪影时,措手不及。命令全部的演员在大半夜里寻找楚门。这时我们的楚门早已扬帆远航,向着海的尽头划去。导演当然也不笨,打开了船上的摄像头。发现楚门即将离开这个巨型摄影棚,当着全世界观众的面丧失了人性:打开了当年弄死楚门爸爸的台风装置。楚门极力抗争,把自己和船绑在了一起,度过了暴风雨的洗礼。终于他划到了桃源岛的尽头:一堵环形的涂着蓝天油漆的墙。楚门用自己的拳头,脚来击打这扇使他与外界隔绝的墙。但墙只是有一点点凹陷。随后楚门沿着墙的边缘,走啊走啊,走到了一处标有EXIT的门。导演这时就着急了啊,以一个父亲的口吻说:“我见证了你的出生,你的......在这个我为你创造的世界李,你不会......”总之,是想让楚门留下来。楚门的选择是离开着虚伪的世界。镜头推向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当然有着不同的反映,电影到这里戛然而止。

我想说的是楚门顽强的意志力和对理想的追求:在未发现这个“伪世界”之前,他说过一句话:“生命是脆弱的。”然而,在他与暴风雨抗争,想要走出这里时,表现出了生命的坚强。纵是风再大,雨再大,他也不屈服。导演把暴风雨系统的强度很没人性的调到了最大。楚门被吹下了帆船,不过凭借着自己的意志,自己去斐济的理想,又回到了船上,并把自己和桅杆绑到了一起。万恶的导演一看没辙,才下令停止了暴风雨。最终,楚门不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了吗?他至少走出了这个桃源岛。

还有楚门对爱情的追求:他的现任老婆是导演安排好的演员,楚门并不是真的喜欢她。(有了那个该死的导演,你可以想象楚门的亲朋好友是怎么劝他和这个women结婚的)楚门一直都在想这他的初恋女友。而且,每月都要买一本时尚杂志。把上面和自己初恋女友五官一样的部位撕下来,过了十多年。楚门终于拼出了自己初恋女友的相片(因为导演不想让西西维亚和楚门在一起,他们相遇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下午+半个晚上,所以楚门并没有西西维亚的照片)。在以后的剧情里,每当楚门感到充满绝望或是希望时,都会拿出这拼出来的照片看一眼。坐在电视机前的西西维亚,感动的样子我想每个女生都应该能想象出来吧?当楚门走出桃源岛的一刹那,西西维亚更是激动的跑出了家。(到这里电影就结束了,我想应该是找楚门去了吧)

这就是楚门,一个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一个懂得追求自己爱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