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名言吧 > 口号 > 正文

保护工业遗产的口号集锦三篇

时间:2017-05-20 14:08:26

《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获批准

  近日,《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获批准,下面是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14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了《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全省新赋予地方立法权的12个设区的市、自治州人大及其常委会自今年1月1日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出台的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条例》共五章三十九条,就黄石工业遗产的定义和范围、普查和认定、保护和利用、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为提升实效性,《条例》采取行为列举和兜底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对常见的破坏或危害工业遗产的具体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在法律责任的设定上,《条例》摒弃单一的罚款,而是综合采用恢复原状、罚款等多种方式进行追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黄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先旺介绍,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等美誉,是我国矿冶文化和近代工业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黄石工业遗产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含金量高。其中,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和华新水泥厂旧址等,共同组成了以矿产开采、冶炼、制造、加工为核心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群”,并于2012年11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出台《条例》,把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必将有力促进黄石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为黄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码。

  根据立法法、我省立法条例以及省人大常委会的相关决定,获得地方立法权的黄石市人大常委会于2015年底将工业遗产保护条例列入今年的立法计划项目。从今年1月开始,在经历了草案起草、审议修改、评估论证等阶段后,8月30日,黄石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条例》,并提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的出台不仅对黄石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人文品味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其他被赋予地方立法权的市州有积极的示范作用,更为我省推进法治湖北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局。

  附条例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历史文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工业遗产的普查、认定、保护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对已认定为文物的工业遗产的保护,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科技、文化、艺术、社会等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工业遗产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包括车间、厂房、矿场、仓库、作坊、办公楼、码头桥梁道路等运输基础设施、居住教育休闲等附属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其他构筑物等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还包括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历史档案、商标徽章以及文献、手稿、影像录音、图书资料等可移动的物质遗存。非物质遗产包括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原料配方、商号、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工业文化形态。

  第四条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工业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第六条 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工业遗产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划、财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公安、交通运输、城市管理、旅游、人民防空、房地产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海关、档案管理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工业遗产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工业遗产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国有工业遗产保护单位的事业性收入应当专门用于工业遗产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鼓励社会公众捐助本市工业遗产保护事业。其中,捐助资金应当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和捐助人的监督。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及欣赏水平,增强全社会保护工业遗产的自觉性。

  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依法对破坏或者危害工业遗产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或者控告。

  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

  第二章 普查与认定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工业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文物、工业、历史、文化、规划、建筑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普查和认定工业遗产等有关事项提供咨询意见。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工业遗产普查和认定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 工业遗产的普查应当定期开展,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明确相关机构具体负责。

  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通过文字、图画、照片、影像等形式,对工业遗产的外观特征、遗址保存状况和工艺流程等情况进行登记、建档,并妥善保存普查数据和资料。对普查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应当履行保密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迟报、瞒报、拒报、伪造、篡改普查数据和资料。

  第十一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工业遗产普查的结果,进行保护价值与类别的评估。

  第十二条 工业遗存所有权人、使用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或者推荐工业遗产。

  第十三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在评估、申报或者推荐的基础上,提出工业遗产建议名录,征求所有权人、使用人以及社会公众意见后,经专家委员会评审,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对已认定为文物的工业遗存,可以按照前款规定,认定为工业遗产。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工业遗存,可以依法认定为工业遗产:

  (一)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或者本省具有较高影响力的;

  (二)同一时期在全国或者本省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者先进性,商标、商号全国著名的;

  (三)设施设备先进、建筑格局完整或者建筑技术领先,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的;

  (四)与重要历史进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的;

  (五)与本市著名工商实业家群体有关的;

  (六)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推动作用,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

  (七)承载民族认同、地域归属感,具有明显集体记忆和情感联系的;

  (八)其他具有较高价值的。

  第十五条 对于不可移动的工业遗产,根据它们的历史、科技、文化、艺术、社会等价值,可以分别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县级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并划定区域对其实施重点保护。

  第十六条 对于工业遗产集中成片,工业风貌保存完整,能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或者某种产业类型的典型风貌特色,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区域,可以由市人民政府列为工业遗产保护区,进行整体保护与利用。

  第三章 保护与利用

  第十七条 工业遗产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为工业遗产的保护责任人,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负责工业遗产的检测评估、防护加固、持续监测、修缮整治、安全防卫等日常维护管理工作。

  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由市、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示。

  第十八条 对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与保护责任人签订工业遗产保护协议,约定工业遗产保护责任和享受补助等事项。

  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不具备相应能力的,可以交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维护管理。

  第十九条 工业遗产保护单位自核定公布之日起一年内,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标识、界桩等保护设施,并保持其完好。

  对工艺流程、数据记录、档案资料等其他工业遗产,所在地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做好分类、登记、修复、保管等工作。

  第二十条 禁止下列破坏或者危害工业遗产的行为:

  (一)盗窃、哄抢、私分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工业遗产;

  (二)在工业遗产或者保护设施上涂污、刻划、张贴、攀登;

  (三)存放易燃、易爆、放射性、腐蚀性等危害工业遗产安全的物品;

  (四)擅自移动、拆除、损坏保护标识、界桩和其他工业遗产保护设施;

  (五)违规倾倒、堆放垃圾或者排放污水;

  (六)违规采矿、采沙、采石、取土、打井、挖建沟渠池塘、深翻土地等改变地形地貌的行为;

  (七)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

  (八)在禁止拍摄的区域或者对禁止拍照的工业遗产进行拍摄、拍照;

  (九)其他有损于工业遗产保护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工业遗产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不得实施与保护工作无关的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不得葬坟、修墓、立碑。

  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应当保证工业遗产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工业遗产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布的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二条 在工业遗产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从事旅游或者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实施建设工程,应当符合工业遗产保护总体规划,不得危害工业遗产安全、破坏历史风貌和环境风貌。

  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在实施生产设施设备等改造前,应当征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实施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应当经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对危害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安全、破坏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和环境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必要时,对该建筑物、构筑物予以征收、拆除。

  第二十四条 工业遗产的修缮应当符合工业遗产保护要求,并提前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修缮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指导。

  第二十五条 不可移动工业遗产转让、抵押的,应当报所在地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鼓励工业遗产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与文化创意产业、博览科学教育、旅游生态环境等相结合,建设创意产业园、主题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设施,促进工业遗产的集中展示和合理利用。

  第二十七条 鼓励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将工业遗产向公众开放。国有工业遗产、接受政府补助的非国有工业遗产应当适度开放,供公众参观。

  价值较高的可移动工业遗产,可以由博物馆、图书馆及档案馆等予以征集收藏、陈列展示。

  第二十八条 鼓励开展工业遗产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挖掘工业遗产价值,推动工业遗产再利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规定,改变国有工业遗产保护单位事业性收入用途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可以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其中,违反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九项规定,情节较轻的,对单位并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对单位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第二项、第四项、第七项、第八项规定的,并处2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相应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第三十五条 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无正当理由拒不依法履行日常维护管理义务,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代为维护管理,所需费用由保护责任人承担。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工业遗产保护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擅自借用或者非法侵占国有工业遗产的;

  (三)因不负责任造成工业遗产损毁或者流失的;

  (四)贪污、挪用工业遗产保护经费的。

  第三十八条 公安、工商行政管理、海关、城乡建设、规划和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工业遗产损毁或者流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和海关等部门对依法没收的工业遗产,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结案后,应当在三个月内无偿移交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更多热门推荐:

1.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全文

3.《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4.《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解读

5.《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解读

6.新修订《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全文

7.《咸宁市地热资源保护条例(草案)》起草说明

8.《湛江市湖光岩景区保护管理条例》【2016】

9.《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全文

10.《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历史文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工业遗产的普查、认定、保护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对已认定为文物的工业遗产的保护,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科技、文化、艺术、社会等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工业遗产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包括车间、厂房、矿场、仓库、作坊、办公楼、码头桥梁道路等运输基础设施、居住教育休闲等附属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其他构筑物等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还包括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历史档案、商标徽章以及文献、手稿、影像录音、图书资料等可移动的物质遗存。非物质遗产包括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原料配方、商号、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工业文化形态。

  第四条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工业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第六条 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工业遗产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划、财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公安、交通运输、城市管理、旅游、人民防空、房地产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海关、档案管理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工业遗产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工业遗产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国有工业遗产保护单位的事业性收入应当专门用于工业遗产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鼓励社会公众捐助本市工业遗产保护事业。其中,捐助资金应当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和捐助人的监督。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及欣赏水平,增强全社会保护工业遗产的自觉性。

  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依法对破坏或者危害工业遗产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或者控告。

  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

  第二章 普查与认定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工业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文物、工业、历史、文化、规划、建筑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普查和认定工业遗产等有关事项提供咨询意见。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工业遗产普查和认定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 工业遗产的普查应当定期开展,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明确相关机构具体负责。

  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通过文字、图画、照片、影像等形式,对工业遗产的外观特征、遗址保存状况和工艺流程等情况进行登记、建档,并妥善保存普查数据和资料。对普查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应当履行保密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迟报、瞒报、拒报、伪造、篡改普查数据和资料。

  第十一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工业遗产普查的结果,进行保护价值与类别的评估。

  第十二条 工业遗存所有权人、使用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或者推荐工业遗产。

  第十三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在评估、申报或者推荐的基础上,提出工业遗产建议名录,征求所有权人、使用人以及社会公众意见后,经专家委员会评审,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对已认定为文物的工业遗存,可以按照前款规定,认定为工业遗产。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工业遗存,可以依法认定为工业遗产:

  (一)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或者本省具有较高影响力的;

  (二)同一时期在全国或者本省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者先进性,商标、商号全国著名的;

  (三)设施设备先进、建筑格局完整或者建筑技术领先,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的;

  (四)与重要历史进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的;

  (五)与本市著名工商实业家群体有关的;

  (六)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推动作用,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

  (七)承载民族认同、地域归属感,具有明显集体记忆和情感联系的;

  (八)其他具有较高价值的。

  第十五条 对于不可移动的工业遗产,根据它们的历史、科技、文化、艺术、社会等价值,可以分别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县级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并划定区域对其实施重点保护。

  第十六条 对于工业遗产集中成片,工业风貌保存完整,能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或者某种产业类型的典型风貌特色,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区域,可以由市人民政府列为工业遗产保护区,进行整体保护与利用。

  第三章 保护与利用

  第十七条 工业遗产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为工业遗产的保护责任人,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负责工业遗产的检测评估、防护加固、持续监测、修缮整治、安全防卫等日常维护管理工作。

  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由市、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示。

  第十八条 对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与保护责任人签订工业遗产保护协议,约定工业遗产保护责任和享受补助等事项。

  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不具备相应能力的,可以交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维护管理。

  第十九条 工业遗产保护单位自核定公布之日起一年内,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标识、界桩等保护设施,并保持其完好。

  对工艺流程、数据记录、档案资料等其他工业遗产,所在地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做好分类、登记、修复、保管等工作。

  第二十条 禁止下列破坏或者危害工业遗产的行为:

  (一)盗窃、哄抢、私分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工业遗产;

  (二)在工业遗产或者保护设施上涂污、刻划、张贴、攀登;

  (三)存放易燃、易爆、放射性、腐蚀性等危害工业遗产安全的物品;

  (四)擅自移动、拆除、损坏保护标识、界桩和其他工业遗产保护设施;

  (五)违规倾倒、堆放垃圾或者排放污水;

  (六)违规采矿、采沙、采石、取土、打井、挖建沟渠池塘、深翻土地等改变地形地貌的行为;

  (七)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

  (八)在禁止拍摄的区域或者对禁止拍照的工业遗产进行拍摄、拍照;

  (九)其他有损于工业遗产保护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工业遗产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不得实施与保护工作无关的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不得葬坟、修墓、立碑。

  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应当保证工业遗产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工业遗产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布的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二条 在工业遗产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从事旅游或者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实施建设工程,应当符合工业遗产保护总体规划,不得危害工业遗产安全、破坏历史风貌和环境风貌。

  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在实施生产设施设备等改造前,应当征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实施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应当经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对危害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安全、破坏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和环境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必要时,对该建筑物、构筑物予以征收、拆除。

  第二十四条 工业遗产的修缮应当符合工业遗产保护要求,并提前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修缮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指导。

  第二十五条 不可移动工业遗产转让、抵押的,应当报所在地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鼓励工业遗产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与文化创意产业、博览科学教育、旅游生态环境等相结合,建设创意产业园、主题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设施,促进工业遗产的`集中展示和合理利用。

  第二十七条 鼓励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将工业遗产向公众开放。国有工业遗产、接受政府补助的非国有工业遗产应当适度开放,供公众参观。

  价值较高的可移动工业遗产,可以由博物馆、图书馆及档案馆等予以征集收藏、陈列展示。

  第二十八条 鼓励开展工业遗产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挖掘工业遗产价值,推动工业遗产再利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规定,改变国有工业遗产保护单位事业性收入用途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可以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其中,违反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九项规定,情节较轻的,对单位并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对单位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第二项、第四项、第七项、第八项规定的,并处2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相应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第三十五条 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无正当理由拒不依法履行日常维护管理义务,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代为维护管理,所需费用由保护责任人承担。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工业遗产保护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擅自借用或者非法侵占国有工业遗产的;

  (三)因不负责任造成工业遗产损毁或者流失的;

  (四)贪污、挪用工业遗产保护经费的。

  第三十八条 公安、工商行政管理、海关、城乡建设、规划和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工业遗产损毁或者流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和海关等部门对依法没收的工业遗产,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结案后,应当在三个月内无偿移交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全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为此不少地方相继制定了保护条例,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欢迎阅读。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013年8月26日苏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制定 2013年9月27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本地世代相传并被公认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属于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当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处理好政府和社会、事业和产业、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第五条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市、县级市(区)和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和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和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注重实效。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规划布局、项目准入、资金投入、场所调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商标、字号、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六条市、县级市(区)文化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有关单位、专门人员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七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应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导、督促成员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八条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向上一级文化主管部门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对尚未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开展抢救、记录、传承等保护工作。

  第九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保护单位制定项目保护规划。

  第十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条件、权利、义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档案。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每二年对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一次评估。经评估,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义务的,可以取消其资格,自取消资格之日起,不再享有相应的权利。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被举报或者经检查发现不履行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评估。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每年组织有关专家和社会组织对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给予补助、资助、奖励的依据。

  第十一条文化主管部门在拟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忆名录和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时,应当依法组织专家评审,并将评审意见向社会公示。

  文化主管部门在作出编制保护规划、实施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等决策时,应当听取专家、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二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行分级保护。

  对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应当按照项目保护规划要求实行严格保护。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昆曲、古琴艺术、端午习俗、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缂丝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等项目,应当按照我国加入的相关国际条约要求实行严格保护。

  第十三条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和现状,可以采取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等方法实行分类保护。

  第十四条对存续状态受到威胁、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重点加强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并建立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抢救保护方案,优先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记录、整理、保存项目资料和实物,修缮建(构)筑物和场所,改善或者提供相应的传承条件,安排或者招募人员学艺。

  第十五条对丧失传承人、客观存续条件已经消失或者基本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记忆性保护。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忆名录。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对列入记忆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时开展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和实物,形成系统完整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建立数据库、档案库。

  第十六条对存续状态较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有效传承其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通过培育和开发市场、完善和创新产品或者服务等形式,实施生产性保护。

  实施生产性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并可以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市、县级市(区)和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产性保护项目现状、市场情况,制定扶持政策,积极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作用。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对实施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第十七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相对完整、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较好的传统村镇、街区等特定区域,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特定区域,设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并逐步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扶持机制。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保持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应当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协调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十八条市、县级市(区)和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密切相关的珍稀矿产、动物、植物等天然原材料的保护。

  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有权优先利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密切相关的天然原材料。依法需要经过特别许可的,从其规定。鼓励种植、养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密切相关的天然原材料。鼓励科研创新,开发、推广和使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密切相关的天然原材料的替代品。

  第十九条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保护、管理等专门人才。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招聘标准和培训大纲,引进、培养社会专门人才。鼓励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传承班,以及与相关单位联合办学、办班等途径,培养专门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院校采取减免学费或者给予助学金、奖学金等措施,资助学生学习传统技艺。

  第二十条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列入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学艺者予以扶持。

  取得初级职称、国家四级职业资格(中级工)或者达到同等技艺水平的学艺者,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给予专项资助。取得中级职称、国家三级职业资格(高级工)或者达到同等技艺水平的非本市户籍的学艺者需要加入本市户籍的,参照引进紧缺人才的户籍准入办法执行。本条第二款、第三款扶持政策的具体规定,由市文化主管部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文化主管部门编写有地方特色的读本,并支持中小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列为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

  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应当通过走进学校、社区等形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第二十二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通过重点课题招标、研究成果评估、优秀项目成果奖励等方法,吸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第二十三条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服务和旅游项目。

  市、县级市(区)和镇人民政府应当对符合本地文化传统特色的民俗节庆加强保护,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结合民俗节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展示、展演等活动。

  第二十四条鼓励、支持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奖励、提供商业保险、设立基金等形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做出显著成绩者,由市、县级市(区)和镇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引导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

  第二十五条未取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不得以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的名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不得以与其资格不相符的名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可以对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本条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04年5月18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同时废止。